《谁偷走了你的心——心理咨询师笔记》
32
探索原生,重塑婚姻
文/戴仕梅
原生家庭对每个人都是有影响的,但这种影响却不是决定性的。
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,叫“依恋障碍”,说孩子2岁以前(或称依恋前期)在与母亲关系中体验被爱的同时,又体验到被伤害,或者抚养他的人不断地更替,难以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,孩子会选择一种逆来顺受的方式接受“现实”,表面很乖很听话,内心却潜抑着“婴儿的愤怒”。这种愤怒在青春期和成年后,常常指向最亲密的人,对外人却能保持理性与克制。
我今年32岁,平时在工作上和对身边的朋友都非常客气,从不和别人有什么冲突,别人都觉得我是一个没有脾气的人,在他们眼里我非常温柔、和善。
而在家里,我总是因为老公一句话不顺心就大发脾气,不给他解释的机会就大声反击,激动的时候非常可怕,会摔东西,会自虐,还会说不想活了这种话。老公被我这样弄得非常无奈,不快乐,有的时候他也会非常害怕,说他受不了我。老公对我的评价是,你什么都好,就是脾气要改一下。其实我自己也非常痛苦,每次和老公发完脾气后,都非常后悔,自责和自卑。我真的非常爱他,我根本不想伤害他。
这让我想到以前我对父母也是这样的,父母对我的评价也和我老公一样,为什么我的坏脾气到现在还没有改,难道我以后对我的小孩也会这样吗?我知道这样的脾气不只我自己痛苦,也带给家人很大的痛苦,我真的不想因为我的坏脾气失去我的老公。
这个案例中求助者的困扰应该跟很多人都很相似。有时候,我们会忍不住对亲密的人发火,却对其他人相敬如宾。这也是依恋障碍的一个模式。由于内心没有经由依恋而获得的安全感,我们会很努力发展自己,获取稳定的社会认同。结果事业和人际关系很成功,而婚姻或亲密关系很失败。
当然,用依恋障碍来解释这样的现象存在一种风险,因为可能合理化了个体对亲密的人的攻击性行为,结果找不到出路。而我们除了要知道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,最重要的是找到方法解决当下的问题。
在亲密关系中可以怎么做呢?首先,要意识到婚姻是自己的,婚姻不是那个男人的。很多时候,如果我们把婚姻看成是一个人的,对方只是来配合你对婚姻的假想,那么我们的内心会好过一些。丈夫只是婚姻的一部分,不是全部,在婚姻中的感觉,也不能只依靠在那个男人身上,不然,就相当于被那个男人制约了。
女性需要寻找自己生活与婚姻的乐趣,你爱那个男人,他存在着,你的爱就有了投注的对象。保持自己的一些社交活动和个人爱好是必要的,因为这样情绪不好的时候就有逃避的地方,如果都要那个男人来承受,对他是不公平的。
这位女士的愤怒还来源于她愤怒的方式,愤怒—内疚—压抑—愤怒,周而复始。如果能接纳自己的脾气不好,平时多讨好丈夫,给他许多蜜糖,了解丈夫的性子,知道怎么哄好他,也就罢。而如果愤怒后,陷入自责与悔恨,然后变得忍耐、压抑,慢慢地情绪压抑到了一个极点,新的愤怒又会产生。这是一种情绪的激愤现象,破坏这样的循环,愤怒就会减少许多。
婚姻中的种种爱恨情仇,都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。因此,我们在亲密关系中,常常要觉察探索,问问自己,我的家人是怎样面对压力的呢?我自己也是这样吗?我的父母在相处上,给我做别人的丈夫或妻子留下什么的榜样?我在原生家庭中扮演什么角色?我是习惯要做决定的,还是听候别人的带领?这对我的婚姻生活有什么影响?我与配偶的角色能有弹性,因环境的需要而调节吗?我的家人怎样看现实?是悲观失望还是乐观?我的家庭有没有一些价值取向,是我一直奉为金科玉律的?这与我配偶的价值观有冲突吗?我有什么行为、态度或想法,是刻意与原生家庭相反的?是想摆脱父母某些负面的影响吗?在我的原生家庭中,我倾向效忠于谁?这对我的婚姻有什么影响?婚姻遇到不快时,我会否找其他家庭成员做联盟?
其实,原生家庭对每个人都是有影响的,但这种影响却不是决定性的。如果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话,那么我们的成长就失去了意义。当我们在遇到亲密关系中的困惑与不解时,可以将视角回到我们自己的身上,看看我们内心的那个小孩与原生家庭的关系,并为此做出相应改变,挽救自己的情感和婚姻,而不是让原生家庭的原因,成为自己逃避成长的借口。
◎郑重声明:石室禅院慈善会公众号及网站已获得戴仕梅女士授权转载《谁偷走了你的心——心理咨询师笔记》书中内容;请尊重作者版权,其他公众号及媒体未获授权,请勿直接转载。
官方网站:www.sscycs.cn
微信公众号:
厦门石室禅院(xmhcsscy)
厦门市石室禅院慈善会(xmsscycs)
石室禅院慈善会:0592-6512152、5817737
石室禅院服务处:0592-6513263、6088000
地址:厦门市海沧区阳顺路8号石室禅院 邮编:3610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