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谁偷走了你的心——心理咨询师笔记》
28
幸福法门
文/戴仕梅
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活得更幸福,但往往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,却忽视了幸福本身的含义和你所追求的最终目的。
一位年近50岁的中年男士找我咨询。他说:“我在单位已经上了20年多的班,工作上没有任何创意,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。生活上我是能过得去的,但内心却时常被空虚填满。”
他鼓足了勇气和我谈论“幸福”这个话题。他说:“这大概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,一个人茫然地活到了近50岁,突然觉得自己竟然不知道什么是幸福,或者,一个人根本就不应该问这样的问题。”
我问:你理解的“幸福”是什么?此话一出,我自己倒觉得幼稚了,这让我想起某个新闻画面中采访路人,请你谈谈幸福是什么?千万人会有千万种答案。他沉默良久,回答:“我理解的幸福是有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,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,并且内心是充实平和的。”
他的回答,很符合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的思想,曾将心理健康的标志简单明了地概括为“能去爱,能去工作”。工作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。每个人最多能有20余年就读于学校的时间,却会有三四十年工作于职场,可以说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工作中度过。因此,工作中是否快乐和满足直接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生命的质量和幸福感。
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活得更幸福,但往往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,却忽视了幸福本身的含义和你所追求的最终目的。
那么,幸福究竟是什么?
我曾经很认真地拜读过泰勒·本沙的著作《幸福的方法》一书,并聆听他在哈佛大学关于幸福心理学的讲学视频。泰勒·本沙认为:“幸福是一种充满人性的情绪,是快乐和意义整合的经验。真正快乐的人,会在一个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。”这种解释决不仅仅限于生命里的某些时刻,而是人生经历里整体的总和:一个人在生命中,承受着它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情绪,却依然可以活的很开心。
“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幸福和快乐,关键是如何认知和寻找适合自己的幸福方式。”泰勒·本沙强调个人去反思自己的内心渴求,学习去接纳自己,并归纳过去的成功经验,让你成为自己幸福的主宰者。
这倒是很契合我多年来在心理咨询临床中,努力探索传统心理治疗的问题模式,如何转化为关注来访者的资源与积极取向。正如中国太极图中的阴阳鱼,黑与白,当你不断扩展白的一面,黑的部分就会相对减少;当你关注黑的部分(问题之处),那么问题就会越来越多,甚至因此而忽略了个体本身具有的资源与优势。
对个人而言,获取幸福的途径有哪些?我对泰勒·本沙关于幸福的方法整合理解为以下几点:
1.建立一个新习惯,并将它保持下去
建立新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同时你还要明白,建立什么样的习惯才能让自己更加幸福?你又希望生活发生怎样的改变?如,每晚睡觉前总结一天的收获,每天早上对自己说些鼓励的话语,每月读1-2本图书,每周做3-5次运动,每个月看一次电影等,就是这样的小习惯,慢慢会改变你的价值观、人生观、世界观。在习惯被固化下来之前,不要试图去增加其他的习惯,托尼·施瓦茨说过:“微小的成果要比野心勃勃导致的失败好得多,不要着急,成功会像滚雪球一样,越滚越大。”另外,在开始建立新习惯之前,应该停止那些不良的习惯。
2.学会表达感恩,活在当下,珍惜当下
积极心理学中提到的真诚地表达出对生活的感激,会大大提高我们的幸福感。努力看到自己现在所拥有的,并时常告诉自己,我现在是幸福的,如:我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,一群友好的同事,以及爱我的家人。并能时时去表达你对爱你的人和你所爱之人的感激之情,感谢生命中一切的存在与经历。
3.协调现在与未来,发掘并享受幸福
泰勒博士在《幸福的方法》中谈到了人生汉堡模式。第一种汉堡类型口味诱人,但却是标准的“垃圾食品”,等于享受眼前的快乐,但同时埋下了未来的痛苦。这种及时享乐会出卖未来幸福人生,称为“享乐主义型”。这种类型的人注重的是眼前的快乐,不为任何可能发生的负面后果而担忧;第二种汉堡类型口味很差,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,这种类型可以确保日后的健康,但是口感很痛苦,这等于牺牲眼前的幸福,为的是追求未来目标,称为“忙碌奔波型”;第三种是既不好吃也不健康,与此类似,有一种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,既不能享受眼前的食物,也对未来没有任何期望,我们把它称为“虚无主义型”;第四种是“幸福汉堡型”,既好吃又健康,如同生活幸福的人,享受当下所有的事情,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。
在这四种汉堡模式中,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反应,前三种都犯了同一个错误,那就是都错误地坚持自己对于幸福的偏见。“忙碌奔波型”信奉的是“到达谬论”,错误地认为只有成功本身可以为他们带来快乐,他们感觉不到过程的重要性;“享乐主义型”则错误地认为,只有过程是重要的;“虚无主义型”同时放弃了过程和结果,他们对生命已经麻木了。在这里,我们不难看出“忙碌奔波型”是未来的奴隶,“享乐主义型”是现在的奴隶,“虚无主义型”是过去的奴隶。
真正的、持续的幸福感,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,而去快乐地努力与奋斗。
4.设定目标,赋予使命,实现幸福
做一个幸福的人,必须要设定一个明确的,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,然后努力去追求。信念是自我实现的语言,当我们下定决心的时候,我们已经完全相信自己,相信自己的能力,无论这个目标会成功或是失败,我们都要把它当成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,并且要明白任何一个获取成功或说追求幸福的人,都必须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,要自我和谐目标。所谓和谐目标就是要主动去选择目标,而不是被动加附在我们身上的,是产生于内心深处的愿望,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物质和名誉。
只有这样,我们才会感到追随生命的喜悦,不仅可以享受人生,也会更加成功。
也许很多人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上述这位男士同样的困惑,对现在的工作状态不满足。当你尝试着去改变对工作的态度,把工作视为一种特权,而不是责任,这样我们不但会感到幸福,也可能学到更多的新东西。即使是在最受限制、最乏味的工作里,我们一样可以为工作赋予新的意义。
在这里,可能会有人问,我要怎样才能开心地工作呢?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学会享受劳动的喜悦,寻找我们的使命感。我从来都不认为一个不劳而获的人会幸福快乐,也不认为把工作视为负担、责任的人会享受到工作带给我们的乐趣。有很多人并不爱现在的工作,因为那不是他们所擅长、所喜爱的。心理学家亚伯拉希说:“人类最美丽的命运,最美妙的运气,就是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同时获得报酬。”但是这种运气却很难降临。如此看来,很多人在工作中会很难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,有的人为了权力和金钱而工作,有的人为了声誉和名气而工作,却很少有人能把工作看成一种使命感,或许你并没察觉到这有什么不对,但是在自我实现中,这种行为就起到了明显的导向作用。有使命感的人,他们的内心有着无穷的力量,对工作充满热情,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恩典,而不是打工。
从现在开始,去寻找自己的使命感吧,那是我们最内在、最真实的呼唤,也是引导我们走向幸福的声音。问一问自己对你有意义的是什么?什么给了你使命感?你觉得快乐的事情是什么?什么能带给你快乐?这几个问题或许能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帮助你指明寻找使命感的方向。
◎郑重声明:石室禅院慈善会公众号及网站已获得戴仕梅女士授权转载《谁偷走了你的心——心理咨询师笔记》书中内容;请尊重作者版权,其他公众号及媒体未获授权,请勿直接转载。
官方网站:www.sscycs.cn
微信公众号:
厦门石室禅院(xmhcsscy)
厦门市石室禅院慈善会(xmsscycs)
石室禅院慈善会:0592-6512152、5817737
石室禅院服务处:0592-6513263、6088000
地址:厦门市海沧区阳顺路8号石室禅院 邮编:361028